久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國产一二三内射在线看片


自動滾屏(右鍵暫停)

<<華爾街寫真>>

                
[美]希拉里·戴維斯 著 曹德俊 付濤 肖榮 張放 譯

 

第六章 三位巨星(上)
 
   本章將講述三位目光遠大的巨星的故事。三人都
  是從交易商起步的。所以要選擇他們三位,是因為這
  三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通過將市場民主化從而
  將自由市場精神融入市場。布魯伯格開放資訊世界,
  讓全體交易商都能獲取他們所需的信息,今天,人人
  都能同時獲取相同的信息。市場環境演變成這個格
  局,他是這場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梅拉梅德不滿外
  匯市場僅向公司開放,他憤憤不平,創建了外匯期貨
  市場,使人人都能從事外匯買賣。最后一位是米爾
  肖,他使那些過去與資本市場無緣的新興公司與沒有
  資格獲得貸款的公司能從資本市場上籌集到資金。
 
  邁克爾·布魯伯格曾是所羅門兄弟公司旗下的一名交易商,是90年代極為重要的革新者,今天仍致力于改變交易商的交易大環境。布魯伯格是受理想驅動的人。當所羅門兄弟公司與菲博公司于1981年合并后,他帶著1000萬美元的分紅離開了所羅門,創建了自己的公司。這家公司經營電腦化的金融信息業務,通過電子信息高速公路發送商業新聞,通過自己的電視臺播放“布魯伯格商業新聞”節目。布魯伯格從未想過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布魯伯格發明了無處不在的“布魯伯格匣子”。一個擺在每個交易商辦公室上的電腦終端,將電子信息送到全球金融界的每個角落。金融界的重心已從者一代交易商那兒轉移到了新一代身上,布魯伯格正是這種權力轉移的化身。布魯伯格將他對市場的理解遠遠地超過了交易范疇,建立起一個遍布全球的傳媒帝國。從交易商布魯伯格到終端者布魯伯格,再到傳媒大王布魯伯格,他的下一個目標是什么呢?
 
  布魯伯格先就讀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修工程學.后又進入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攻讀MBA。他于1966年加入所羅門兄弟公司,職位文員,年薪9000美元。布魯伯格從交易商一步步干到了所羅門的股票交易部主任,那時他年僅32歲。55歲時,他已是一家年收入達10億美元的私營企業老板。1996年,他的公司盈利額為2億美元。全球雇員數超過了3000人。7萬客戶使用他的電腦終端。
 
  我走進位于公園大道的布魯伯格金融公司總部的會客廳,穿過由旋轉式樓梯連接的6個交易大廳中的2個,我開始注意到,盡管這是一家信息產業公司,但都是與交易大廳設在一起的。公司沒有辦公室,沒有秘書。會議室用玻璃隔開,向所有隊開放,只需事先約個時間。在這里,人人相通,布魯伯格抬頭就能看到所有員工。
 
  我對布魯伯格講,我覺得辦公室太擠了。人聲嘈雜,人來人往,跑個不停。來訪者不斷從會客室涌進大廳。布魯伯格說,這兒一點都不擠——這正是他想要的感覺。我清楚他是什么意思,這種工作氣氛蘊藏著一種忙碌感,一種能量。員工們無時無刻不在交流,討論,沒有人能躲在辦公室里不出來見隊。在這里,隨處可見大型養魚缸,里面放著藍寶石和金魚,同近乎瘋狂的工作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員工能在工作之余觀賞魚缸,放松自己。
 
  在接待室的后面,仿佛是另一個世界。這里像是一個鄉間雜貨店,什么都是免費的:蘇打水,瓶裝飲料。咖啡壺里總是滿滿的熱咖啡;點心,爆米花和水果一應俱全。你還可以坐在舒適的沙發上,一邊享用一邊收看布魯伯格金融新聞。這是員工們聚集的非正式場所。雖然我懷疑這個社交氣氛濃厚的場所會把辦公室產生的緊張情緒消滅殆盡。當然,對于勞累一天后的記者與員工來講,這種輕松環境是大有益處的,布魯伯格本人每天從早上6:30就上班,很晚才回家。
 
  我問布魯伯格為何總是這么干勁十足,他開玩笑似地回答:他有兩個十多歲的女兒一心想買最好的純種賽馬。
 
  時至今日,布魯伯格仍像交易商那樣火爆焦躁,講話就跟打連珠炮一樣,一旦他開始講話,話題總是圍繞著他的公司和生意,表現出他的思維的復雜性以及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布魯伯格性格呈多樣性,堅韌冷酷,固執偏激。他能讓你隨時開懷大笑。要探究他的內心也不難——布魯伯格每周花兩天搞慈善事業。
 
  布魯伯格的管理風格在很多方面反映出他在所羅門公司當交易商時的習慣。在那里,他信奉樹立好榜樣,激發員工對公司的忠誠。這些都是所羅門的公司文化。他在《布魯伯格論布魯伯格》一書中這樣寫道:
 
   我十分感謝威廉·所羅門以及約翰·古特弗奧德。
 
  他們是我的良師。他們教給我道德、慈善、勤奮與關
  心他人。
 
  當他加入所羅門兄弟公司一年之后,布魯伯格在交易大廳當一名文員,他被分配與大宗交易部門的杰伊·佩里一道工作。對于布魯伯格而言,這段時間是終身難忘的。當他與佩里開發新市場時,競爭對手是傳奇人物貝爾·斯特恩斯公司的賽·劉易斯與戈德曼公司的古斯·李維。激烈的競爭令他們小心謹慎,加倍努力。1973年,布魯伯格成為所羅門公司的合伙人,負責所有的股票交易、套利活動以及可轉換債券買賣。
 
  命運似乎總是站在他這邊。到了1979年底,布魯伯格被調到計算機部門,這在當時看起來多少有些古怪。他從此遠離交易大廳,宣告一個時代的開始。從此之后,布魯伯格埋頭苦干,鉆研信息系統及電腦應用。后來,他又開發出一種新產品。斯坦利·肖普科恩不得不承認:
 
   布魯伯格是個值得關注的人物, 是個有理想的
  人。他的產品連所羅門兄弟公司的交易商都不太搞得
  懂。當布魯伯格在公司合并后離開時,人們并不在乎
  他,他是否帶走了他的新產品。他帶走了東西, 因為
  他有他的理想。布魯伯格大大改觀了金融業。以前,
  誰有消息誰就掙得多;今天,每個人都能同時獲得相
  同的信息。在這一點上他功不可沒。
 
  布魯伯格最初的想法是給金融機構提供資訊,他也就是從這起步的。電腦軟件使人們能利用和分析信息。他的啟動資金僅為30萬美元,以后他的第一個客戶——美林證券公司又交來定購終端與軟件的訂金400萬美元。公司開張一年,員工人數僅5名,還包括布魯伯格本人在內這5個人中的4個組成了一個團隊。客戶在自己的辦公桌上能用布魯伯格的終端干什么呢?
   我們能使客戶選擇投資項目,對投資組合進行各
  種可能的假設性分析。通過既保密又安全的電子郵件
  與客戶、供應商和合伙人交流。我們使他們能單獨研
  究市場和各種證券,也能相對于其他投資項目進行絕
  對條件研究。他們能考查公司,買賣股票和債券,甚
  至還能創造出新的金融工具。
 
   即使像布魯伯格這樣堅信科技力量的人,也深信人與人的交流的重要性。他推向市場的電子系統正迅速地改變著傳統的交易模式,但布魯伯格仍不斷強調:電子系統僅是執行系統。自動化永遠無法代替人。人們需要在他提供的資訊的基礎上思考,倫敦太陽生活公司的頭號交易商馬可斯·胡彭對此解釋如下:
 
   全球的股票交易所都逐漸失去對市場控制。這就
  是我們所面臨的形勢。人們喜歡布昌伯格,喜歡路透
  社。我們擁有了大量電腦系統,這些人從傳統市場結
  構中發財,他們之所以能發財,在于他們向公眾提供
  電子信息,然而電子化本身卻并非股票交易的本質所
  在。
 
  在10年內,這些電子系統是否會取代交易所呢?
 
   誰弄得清楚?他們實際上在創造一個新的市場結
  構。而交易所在過去也創造了一個市場結構。誰實際
  上控制著交易所?誰控制著市場?是交易所,還是信
  息提供者、服務提供者,還是電腦公司呢?
   當然,交易需要一定的監督管理,但是你并不需
  要一個龐大的交易所,其功能僅僅是搞點監督管理。
 
  你可能需要一個什么部門。但是,這些東西跟交易所
  是不是一樣的呢?我就是這么看的。市場正走向布魯
  伯格這類人身邊。
 
   我們現在看到的情形極像當初互聯網起步時那
  樣,互聯網最初無非是個小網絡信息包,最終全面聯
  網,形成互聯網絡。今天我們看到的金融市場也是一
  樣,只不過內部結構尚未完全連通罷了。
 
  這是否意味著傳統的股票交易所將不復存在呢?抑或僅是人們的作用在發生變化?
 
  最有可能的是這些股票交易所的作用發生改變,因為傳統交易所僅給了人們一個進行交易活動的場所。隨著電子交易系統深入普及,一個電腦網絡就能將所有交易方式聯系起來,為大眾服務。現今在布魯伯格的系統上,要是你愿意的話,你能找到倫敦交易點系統的報價,以及倫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價格。你能對各種價格加以比較,找出最合算的成交。
 
  布魯伯格將他的系統與路透社系統嚴格區別,這樣你就能體會到為什么現在的交易商選擇面越來越廣。布魯伯格解釋說:
 
   若你從路透杜購買信息,你實際上買的是新聞事
  件,你能在自己的電腦中編制軟件,獲取新聞并研究
  它們。我們的產品不是這么一回事。因此在許多方
  面,我們并不與路透杜競爭,我們干的是兩碼事。
 
   我們向用戶提供的是價格以及這些價格的衍生
  品。你可用這些價格進行運算,得出收益率。我們大
  大地提高了附加值,我們正在向平臺控制科技發展。
    你能將這種平臺盲接與你的個人電腦相連,散熱較
  少,輻射大大降低。鍵盤通過紅外線與你的個人電腦
  聯通。于是你再也不會因寫字臺上有一根電纜老是撞
  翻你的咖啡杯而發愁了。
 
  交易將走向電子化,這個前景勢不可擋。布魯伯格雄心勃勃,要成為買賣雙方交易的最佳媒介。布魯伯格的電腦化信息系統,真正將實時信息帶到了更多的人面前。這種系統也對新的交易方式產生了影響。布魯伯格的信息系統是發展中的證券市場的重要推動力且。
 
  現在,布魯伯格的系統已容納了股票、資本市場、固定收入債券、外匯以及歐洲債券交易。你可直接用該系統交易,也能進入互聯網進行交易。這是個巨大的信息庫,你下載到自己的電子表格程序內,利用它為自己謀利。你也可以利用它收聽布魯伯格商業新聞,觀看報告錄像,以及CEo們的記者招待會。它還能提供音樂、電影、書評、節目,你還可以訂購鮮花,收看體育新聞。你甚至還能在網上買床墊。總的來說,這個系統正日益發展成一個無所不包的資訊提供商。
 
  布魯伯格告訴我:我們有70000多位用戶,年遞增30%。難怪人們總是猜測他可能要賣掉公司。但不知怎么的,我認為與路透社這類企業在商戰中齊頭并進,比起賣掉公司,更能讓布魯伯格感到滿足。布魯伯格新聞廣告牌在紐約的火車站,倫敦的地鐵站臺上隨處可見。他致力于在公眾中樹立自己的品牌,在金融界確立自己的地位。
 
   新聞使我們聲名遠揚。無論電視機還是互聯網,
  包括電腦終端上都有我們的新聞節目。
 
   那些找上門來的人正好就是我們想采訪的人。全
  都碰到一起了。記住,我們擁有全球新聞媒體中最龐
  大的商業和金融新聞記者隊伍。
 
  1992年,布魯伯格收購了WNEW。這是一家紐約電臺,他將其轉變成一座24小時都播音的新聞電臺,取名WBBR。布魯伯格制作電視商業新聞及布魯伯格金融資訊電視,通過衛顯和光纖傳送到世界各地。1994年,布魯伯格創辦了一本個人金融雜志,并開始出書。
 
  我猜想,布魯伯格將把他自己版本的新聞與電視節目,用口包裝和新渠道,傳送給更多的消費觀眾。簡單地說,就有點象CNN,只是更好,更加獨特。我想,一旦電腦、電話也被容納到電視中,布魯伯格的日臻完善的產品將逐步上市,隨叫隨到,隨選隨用,隨時隨地滿足你的需要,順應你的偏好。
 
  我禁不住想,隨著布魯伯格新書問市,連同他無孔不入的布魯伯格新聞廣告牌,他的名字已走進千家萬戶,將萬眾帶進一個新的大市場。布魯伯格在這條道路上已揚帆啟程,盡管他目前的主要客戶仍是那些生意人和金融界人士。布氏說:
 
   我們在直通TV上向北美傳送24小時英語節目。
    在紐約,你能通過“自由光纖。和全美網絡系統收
  看。光纖系統為每早5點至7點,全美網絡則24小
  時不間斷。我們在亞太地區也有24小時英語節目。
    歐洲有24小時歐洲英語節目,還有24小時日語節
  目。
 
   我們在“運河”上播發24小時法語節目。我們
  與法新杜聯合制作法語新聞,法方搞國內新聞,我們
  負責國際新聞和金融新聞,他們還搞體育節目,雙方
  都制作生活節目。所有節目都由法國人主持,法國氣
  息濃厚。我們還推出了24小時意大利語節目。1994
  年夏天,我們開播了荷蘭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及
  德語節目。各地節目都要象從一個模子里倒出來那
  樣。我要的是能跨越國界的節目,就像金融市場那樣
  形成一體的全球化節目,只是語種不同而已。要是我
  們外出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電影, 我們就用這套節
  目,在每一個網絡上用不同的語言播放。
 
   我想通過電視,我們能建立一個絕對認真嚴肅的
  全球網絡。
 
  電視、電臺、互聯網、內部網、出書、力、雜志,下一個會是什么?——辦報紙?這一切已將新的世紀,一個含義全新的多媒體帝國的基礎奠定完畢。布魯伯格這位老交易員,心滿意足地重塑了世界的證券交易方式。
 
  一個戴眼鏡的小個子把我引進他的飯店房間。
 
  我在大廳里給梅拉梅德打了半個小時電話,酒店接線員告訴的,梅拉梅德先生的3部電話線全部占線——而且一直占線,從未空過。我放下電話走進電梯。當我跟著梅拉梅德走進他的房間時,我悟出其中的究竟。
 
  書桌上擺著一臺便攜式電腦,彩色屏幕上的數字閃爍不斷。這電腦連接一部電話。背景聲音是一位女士叫喊著不斷變化的價格與市場行情。顯然,這又得連著一條電話線。這位女士的聲音從一部擴音器里傳出。從我進去到離開,這部擴音器一直有聲音傳出,我想大概一整天都會是這樣,這位女士是梅拉梅德的助手,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廳現場,向他傳遞著最新的日元行情以及道·瓊斯與s&P指數。
 
  我能想像得出這位女士在大廳里的樣子。背景聲音里傳出的大廳內別人的尖叫聲清晰可聞。這位女士由于不停地報價,聲音已有些嘶啞。她接收著梅拉梅德從曼哈頓發出的指令——曼哈頓,這個離芝加哥十萬八千里的地方。時不時的,梅拉梅德會沖著擴音器大喊,為的是讓他的助手能聽得清。
 
  梅拉梅德坐在簡易桌前,對我講道:
 
   我手上的電子設備比工程師手上的還要多,不論
  我身處新加坡、捷克、中國、還是紐約, 我都要聯
  網,這并不總是一件容易事兒,因為有時是在深更半
  夜。不論我走到哪里,我總會帶著調制解調器。
 
   利奧·梅拉梅德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傳奇領袖。看到他就讓我想起了上滿了發條不會停息的玩具。我簡直不敢相信世界上有像他那樣精神飽滿的人。他不停地在進行交易。他一只耳朵緊跟著背景里傳出的聲音,另一只耳朵則專注地聽著我發問。梅拉梅德同我聊著市場動態,他突然會一躍而起,沖著他的助手喊道:“買,不!你買了嗎?叫他等一會兒,好的,現在買進!你聽見了嗎?買了嗎?買了嗎?大聲點,我聽不清楚。”
  只要梅拉梅德一躍而起,我就能體察到交易大廳里的潮起潮落。我的心跳也加快了。我能從助手的聲音中感覺到她對于立即成交有些困惑。她累了,得休息了,于是另外一個助手來接她的班,我對每筆買賣都有點擔憂。我想我是沒有辦法成為一名優秀的交易員的。看著利奧聲嘶力竭,不容爭辯地叫嚷著,而他同時又是那么冷靜,運籌幃幄。利奧把他手下的交易員累垮了,他自己卻一刻也未停下來休息。
 
  真像在時間隧道里穿梭。前一分鐘利奧還站農那里揮舞雙臂.對著擴音器大喊大叫,似乎他同助手一塊站在交易大廳的交易席上一樣,而后一分鐘他又完全平靜下來,坐在我面前,雙手放在膝蓋上,神態安詳。利奧利用業余時間創作科幻小說。現在他的第二本書已寫了一半。他不做交易時就在寫書,在空間邀游。利奧完全適應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這種生活對他來說再合適不過了。這正是利奧對未來充滿樂觀,為什么他是電子交易的熱衷擁護者,為什么他能領先一步的原因。同時也是他能創造一個全新的市場的原因。
 
  我熱愛寫作。除了交易外,我想,寫作是第二快
  事。我想多寫些科幻小說。
 
  但是人的一生時間太不夠用,交易占去了我一大
  半時間。行政管理工作也讓我不得空。我從未有時間
  休息。你的腦子里充滿挑戰性問題:市場到底走向如
  何干是漲還是跌?如何正確判斷,從中獲利是最讓人
  興奮的。若你能掌握交易的武器,并把交易真正當成
  嚴肅的生意來做, 那你會發現,一切都是非常值得
  的。
 
  若對商品交易圈里的人提起利奧·梅拉梅德的大名,人們就會肅然起敬。加里.蘭佩奧爾就對1997年1月間利奧的一次大動作佩服不已。
 
  上個月利奧導演了一出擁有席位的非交易會員的
  奪權好戲。他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與前門生在這場政
  治較量中針鋒相對。在不久前的選舉中,利奧推舉的
  10名候選人中有6名當·選。當利奧發現芝加哥商品
  交易所目光短淺,方向不明,沒有按照他在任時所取
  得成就的方向前進時,他就奮起力挽狂瀾。利奧被任
  命為交易所董事會終身顧問和管理委員會終身顧問。
 
  他真是個了不起的人。
 
   利奧是納粹集中營虎口余生的幸存考,他在美國開始了他的新生活,那時他年僅9歲,住在芝加哥市中心的貧民區。在這種不利的環境中長大,利奧為自己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殺出一條路,贏得了一席之地,成為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他頭腦中的市場已成為現實。死里逃生的利奧最初是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擁擠的交易間內從事豬胸肉交易。后來,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外匯期貨市場。該市場于1972年投入運行,被稱為國際貨幣市場。
 
  紐約商品交易所曾率先進行外匯期貨合同交易,但沒有成功。原因在于得不到整個金融界的認可。正是靠著利奧的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決心,國際貨幣市場才成功了。他忘我地工作,贏得金融界的支持。他說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那些習慣于從事實物交易的交易商——讓他們相信期貨這種新型交易會有騰飛之時,能從中賺大錢。
 
  1986年,芝加哥大學著名的金融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米勒稱金融期貨為聯結過去與未來的“最重要的金融創新”。從1976年到1986年,金融期貨的年成交額從3700萬美元增長到2.16億美元。到了1996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日均外匯期貨成交額為120億美元。
 
  當利奧絞盡腦汁,促進交易所的發展時,創立金融期貨的想法在他腦子里誕生了。1972年有金融期貨交易之前,芝加哥仍只從事實物交易。利奧一直關注著外匯行情,最后他得出結論:英鎊匯率偏高。他認為,只有兩種可能:要么英鎊貶值,要么英政府以強硬態度捍衛英鎊。
 
  令利奧吃驚的是,他被告知個人不得賣空英鎊,個人是不得從事外匯買賣的。銀行只同在遠期市場上買賣外匯的機構打交道,不與個人做生意。利奧把這一切告訴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本人也打算買賣英鎊,也未被允許。弗里德曼肯定了利奧的懷疑。固定匯率制即將解體。好極了!若固定匯率能壽終正寢,利奧希望能創造出一種以外匯為基礎的新金融產品,而且還要建立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外匯市場——外匯期貨市場。
 
  這對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來說是個破天荒的革命性的構想。為了推行這種新產品,并使其一炮打響,利奧需要支持與信任。于是,他讓弗里德曼搞一項可行性研究。
 
  世事難料。1971年,日本與西德的貨幣不再與美元掛鉤,聯系匯率開始浮動,緊接著1971年晚些時候,尼克松總統宣布關閉黃金窗口買賣,不再用黃金交換留在國外的美元。總統所以要發布這項命令,主要是因為美國國際收支出現的巨額逆差,已接近美國黃金儲備總量。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