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曾經在環球金融市場上叱咤風云的老虎基金宣布結業。從全球最著名的大型對沖基金淪落到今日的慘淡收場,老虎基金的戲劇性結局大大出乎了人們的意料。
無論變數如何,對市場而言似乎都并不重要,問題的關鍵是,從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瀕臨倒閉,到今日老虎基金的落敗,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意念和高科技浪潮的沖擊下,對沖基金頻頻出軌,這暴露出了金融市場在監管及運營方面的種種漏洞。
從起因看,二者的情況既有不同也有相似:LTCM曾借入相當于資產100多倍的資金進行投資及投機,而老虎基金是在投資股票上眼光失準所致,杠桿比率大大低于LTCM,雖對金融市場帶來的不利影響較小,但卻面臨滅頂之災。這兩起美國對沖基金的案例充分證明了,缺乏監管以及運營失當都是導致基金危機的殺手锏。推而廣之,象美國
這樣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尚且如此,發展中國家股市的情形就更值得重視。在不完備的市場之下,政府和管理層應如何塑造對基金的監管體系,證券基金又應如何確立適應市場趨勢的投資理念,這個問題變得現實而且緊迫。
關注我國證券市場,近兩年的證券投資基金規模迅速擴大,已達數百億元人民幣,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也日益顯著。由于我國股市未引入期貨機制,使監管的難度相對較小,基金的投資理念決定著經營業績。
目前,不同基金間的業績差異越來越大,既有資產翻倍的基金,也有經營出現虧損的基金,業績的差異性一是體現在擇股上。順應國內網絡經濟迅猛發展的潮流,及時介入的基金獲利頗豐:二是在買賣股票的時機上,盡管以網絡經濟為首的高科技是經濟發展的主流,但它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間必然蘊藏著極大的風險。正如羅伯遜一樣,曾很遲才決定投資科技股,但卻失盡先機,部分股票“摸頂入貨”,在跌市損失慘重,因此掌握時機相當重要。換言之,面對變幻莫測的股市,作為投資主體的基金應建立一套適應市場變化的科學的決策機制,并時時保持對經濟運行趨勢的決斷能力。
此外,在完善基金機制方面,我國基金公司的擴募與贖回機制也必將逐漸向國際慣例靠攏。從老虎基金來看,自1998年第四季以來,投資者已從該基金撤回50億美元投資,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大投的投資風險。而反觀我國,迄今為止還未引入這種流動性的贖回機制,基金在股市中交易的結果只是轉嫁風險而非消減風險。拉大績優基金與績差基金間的規模差異,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應是優化我國基金隊伍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