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這種創新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以及技術創新。
從1990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引入期貨交易機制開始,我國期貨市場已經走過了10年風雨路程。近年來,依法治市、規范管理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落到實處,為期貨市場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期貨市場規模萎縮、人氣低迷,功能得不到正常發揮,出現了市場生存危機。為此,我們只有通過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才能確保期貨市場良性運轉、健康發展。
一、觀念創新:期貨市場發展的先導
我國期貨市場是解放思想、觀念創新的產物。10年來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證明,觀念創新是市場發展的先導。當前人們對期貨市場許多理論問題存在認識差異,觀念創新不足,已經成為市場健康發展的瓶頸。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掃清期貨市場發展的認識障礙。
1.關于期貨交易的對象問題。期貨交易的對象是商品、還是風險?如果說期貨交易對象是商品,那么期貨交易是現貨交易半徑的擴大,期貨市場是現貨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如果風險是期貨交易的對象,那么期貨市場是風險交易的場所,是虛擬經濟的組成部分,一切有風險交換要求的人(包括風險的嗜好者和厭惡者)均可進入這個市場進行交易。
一切市場都是一些轉移系統,或是商品形態的轉換,或是風險形態的轉換,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傳統的市場理論很少關注風險形態的轉換,因而將市場定義為“流通領域中一切商品貨幣關系的總和”,市場運行表現為W—G—W的商品流通過程和G-W-G’的資本流通過程。在我國期貨市場理論研究中,幾乎誰都認同期貨市場具有風險轉移功能,但鮮有人提出這樣的觀念:期貨交易的對象就是風險本身。我們認為:期貨交易的本質是風險交易,期貨合約是風險的載體,如果用FP代表期貨價格,FC代表期貨合約,則期貨市場風險流通公式表述為:FP—FC—FP。FP和FC的形態變化,實質上是風險形態的不斷轉換,期貨市場風險流通過程,既顯示這個風險金融市場特異的個性,也體現了一切市場最一般的共同屬性。
2.關于期貨風險問題。風險究竟是行為主體的或有損失,還是行為主體的或有損失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危害?此與相適應,風險控制是行為主體的人為控制過程?還是包括市場自然調節、市場各種角色的相互作用及行為主體自身調控的系統工程?我們認為,風險不僅是行為主體的或有損失,而且包括對市場其他主體和整個社會經濟可能產生的危害。風險控制應綜合運用兩只手——靠看不見的手進行自然調節,用市場力量分散、規避、消化風險,當市場失效時,可以運用看得見的手進行人為控制,但不能片面強調人為控制,更切忌采用對市場有破壞作用的人為控制措施。
期貨市場風險控制應該以政府監管為主導,以微觀自律為基礎,當市場運轉正常時,政府以少管為佳。政府監管應該以克服市場缺陷,兼顧效率與公平,發揮市場功能為核心,實現以下幾個轉變:第一,監管目標從消極的不要出事向促進市場健康發展轉變;第二,監管手段從行政干預為主向遵循市場內在規律,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轉變;第三,監管過程從事后處理為主向事前防范為主轉變;第四,監管內容從控制風險為主向揭示風險為主轉變;第五,監管角色從運動員和教練員向裁判員轉變。
3.關于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問題。按照國家現行制度,國有企業只能從事期貨套保業務,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化,這一規定值得重新討論。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期貨市場是客觀存在的風險交易市場,任何企業(當然包括國有企業),不管形式上是否參與期貨市場,實際上都無法回避風險交易。1980年代我國為發展石化工業,向日本借日元貸款,按規定用美元償還,由于匯率變化,我國又未作日元期貨保值,損失數十億美元,就是一個沉重的教訓。其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是特殊企業還是一般企業?如果承認國有企業為一般企業,它應該擁有參與期市的自主權,不但可以套期保值,而且可以投機。我國即將加人WTO,我國期貨市場價格將率先與國際接軌,期貨市場為各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緩沖帶”、“練兵場”和“信息源”,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是市場意識提高的過程,也是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的過程,國有企業沒有理由不利用這個市場。
4.關于期貨市場的評價問題。期貨市場是為了防范和調控基礎商品市場和基礎金融市場風險而產生的,期貨市場的大部分風險是從基礎市場轉移過來的,基礎市場風險在期貨市場通過交易集中釋放和再分配風險,從宏觀角度講,風險既未消除也未放大;期市運行失誤造成的風險,才是期貨市場應負責任的風險。事實上,期貨市場的貢獻遠遠大于風險,目前全行業僅數十億資金,市場功能發揮有限,但據有關專家估算,這幾十億資金產生的宏觀價值遠大于一般行業同等規模資金的價值,隨著期市發展和功能的充分發揮,貢獻也會更大。一個健康的期貨市場產品——價格,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它像天氣預報,參與其形成過程的人不多,使用者不少。評價期貨市場時只見風險不見貢獻,是一種十分有害的觀點。另外,還可以從強化國家宏觀經濟安全的角度認識淡展期貨市場的意義。中國是一個正處于發展中的大國,沒有期貨市場的大發展,沒有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對于關鍵品種的定價權和領導地位,就意味著中國的國民經濟基礎是不穩定的,中國的許多農產品和能源價格將不得不由外國人來決定,要看外國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容許程度,或者說,要看西方人認為中國對于西方國家經濟安全的“威脅”程度。近幾年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要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新加坡等地期貨交易所都有意推出中國股票指數,國外都把期貨品種做成了中國的產品和貨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發展國內的期貨市場?
我國證券市場與期貨市場是幾乎同時起步的,10年后的今天,證券市場獲得空前發展,但期貨市場卻仍然沒有擺脫困境,我們認為原因在于證券市場的發展是由于它解決了政府財政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財力危機,從而才有了大發展的機會。期貨市場則有所不同,它所解決的不是政府財政困難問題,而是經濟運行的指示信號和使經濟規避風險的問題。評價我國期貨市場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只有站在國家經濟安全的高度看問題,才能認清期貨市場風險與貢獻的相互關系,才能理解期貨市場與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體系建設的復雜聯系,也才能真正把握期貨市場風險控制的精髓。
我國期貨市場有爭議的認識問題還有很多,如政府規制模式,套期保值的內涵、投機、過度投機與操縱的邊界等等,我們應該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統一認識,創新觀念,以盡快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