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入世后面臨的市場形勢變化,推動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快了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步伐,同時也對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當前我國糧食期貨市場存在的交易品種較少、期貨交易規模過小、期貨與現貨價格脫節、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必須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的糧食期貨市場能夠迅速走出困境,實現規范發展,發揮其功能和作用,為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服務。
一、現階段發展和完善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必然性
(一)發展和完善糧食期貨市場是適應加入WTO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客觀要求。
作為一個糧食大國,如果沒有一個發達的糧食期貨市場,沒有相應的期貨交易規模,中國的糧食市場就只能跟著外國市場走,價格上必然被外國市場所控制,只能被動接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無法積極地參與和影響國際市場價格,不利于增強國家對糧食的宏觀調控。同時入世后,我國糧食流通企業要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參與國際分工,更需要有發達的期貨市場為之服務,充分利用期貨市場提供的價格信息和避險工具,將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有機結合,提高綜合競爭能力。因此必須提高對期貨市場功能和作用的認識,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加入WTO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形勢,大力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糧食期貨市場,積極應對加入WTO后的機遇和挑戰。
(二)發展和完善糧食期貨市場是促進我國的糧食現貨市場發展的現實要求。
我國的糧食現貨市場存在著以下問題:1糧食總量上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糧食市場疲軟,全國糧食庫存充裕、積壓嚴重;在品質結構上表現為優質品種少且供不應求,甚至每年要大量進口,而劣質品則產量大,銷售出現困難。2糧食流通體制不暢,市場化程度不高。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不符合市場形成價格原則,也不利于糧食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的調整,加重了我國的財政負擔。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最終要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目標,讓市場上的生產者與經營者自由買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用糧食期貨市場這一現代市場手段,發揮其價格發現功能和風險管理功能,及時傳遞準確的信息,提供回避風險的工具,從而有利于引導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種植結構,有利于國有糧食企業提高整體素質,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效益,減少財政補貼,最終促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使我國糧食期貨市場走出困境,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發展和完善我國糧食期貨市場是積極培育和完善糧食市場體系的必然選擇。
期貨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是現代市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的目標是要逐步建立以批發市場為主體,以電子商務為方向,以期貨市場為先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糧食市場體系。要以各級糧食批發市場為主體,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預期功能和風險防范功能,逐步形成現代化的全國糧食大市場格局。現階段發展和完善我國糧食期貨市場,有利于糧食價格體系的形成,切實保護農民以及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有利于糧食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有機結合,促進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和“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形成。
二、現階段發展和完善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政策建議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快速發展、規范整頓等幾個階段,并逐步走向規范和成熟。針對當前我國糧食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改變目前糧食期貨的容易炒作、大賠大賺的現狀,必須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發展和完善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發揮其基本功能和作用,為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發展服務。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現階段應該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一)增加大宗交易品種,擴大糧食期貨交易規模,促進糧食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有機統一。
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首先應盡快恢復玉米,推出大米、棉花等大宗糧食品種進入糧食期貨交易,擴大糧食期貨交易規模。其次,適應市場交易主體的交易偏好和需要,適時增加一些規模較小的糧食品種。開發大宗糧食期貨品種一方面有助于深化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我國期貨市場的整體形象,促進糧食期貨市場的正常運作。開發投資者喜愛的小品種,可以吸引投資者積極入市參與交易,活躍糧食期貨市場。目的是在規范發展的基礎上,發揮糧食期貨市場的“價格晴雨表”作用,使糧食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相互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和有機統一。
(二)在不斷提高糧食期貨市場參與者素質的基礎上,積極培育和增加糧食期貨市場的交易主體。
我國糧食期貨市場主體尚未成熟,具體表現在機構投資者在數量和資金實力上不足,中小散戶過多,形成了糧食期貨市場以中小散戶投機者為主的投資者結構。這個特點決定了糧食期貨市場資金規模有限,市場穩定性較差,期貨價格容易受到別大戶操縱,導致市場價格失真,風險加大,正常的套期保值業務難以運作。現階段培育糧食期貨市場交易主體的目標是形成一個結構合理、理性成熟的套期保值者群體和投機者群體。一方面應加大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力度,包括購銷企業、糧食加工企業、飼料企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等,把企業培育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的經濟實體,使其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采用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交易手段,逐步進入糧食期貨市場。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糧食期貨市場投資者的培訓和教育,建立相關制度和措施加以引導,防止過度投機,發展理性機構投資者,使其成為穩定市場的重要力量。
(三)進一步完善我國期貨市場法律法規,在法律保護下來發展糧食期貨市場。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進入規范管理的新階段,特別是入世后,建立期貨法是中國期貨市場的當務之急。現有的期貨法律已經不能適應期貨市場發展變化的形勢,有些規定與國際慣例不符,制約了期貨市場的發展。盡管今年我國已經修改了幾個管理辦法,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但是,只有制訂《期貨交易法》,才能為糧食期貨市場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都對發展糧食期貨市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應適時按國際慣例對《條例》加以修改和完善,盡快制訂《期貨交易法》,從而在法律保護下來發展糧食期貨市場,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規范市場行為、依法監管和依法治市提供基本依據。
(四)加強對糧食期貨市場的監管,提高管理者素質和管理水平,保障糧食期貨市場的平穩運行。
從國內外糧食期貨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對糧食期貨市場監管和采取保障措施必不可少。現階段加強和完善對糧食期貨市場的監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借鑒國際慣例,加強糧食期貨交易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如建全大戶報告制度,完善漲跌停板制度,建立最高持倉制度,嚴格制裁制度等,防止操縱市場行為,抑止過度投機。二是調整和完善糧食期貨市場監管體制,可以考慮賦予一線的商品交易所部分的監管交易業務的職能、責任和權利。三是加強糧食期貨市場準入管理,針對我國各類企業的管理水平和資信狀況,建立相應的糧食期貨市場的準入制度,凡符合市場準入制度可以進入糧食期貨市場的企業,特別是國有糧食企業,應建立和完善投資和風險控制制度,采取規范化操作,防止和杜絕盲目投機。
|